最近几天,发生了一件颇为有趣且令人惊讶的事件——俄罗斯空天军的一架苏25攻击机误击击落了另一架同型号的苏25,这种“痛击自家队友”的场面令人侧目。回顾历史,苏25攻击机曾是苏联积极向中国推销的机型,当时甚至幻想中国能够一次性采购100架。那么,苏25攻击机到底有何水平?到了2020年代,它为何逐渐沦为无足轻重的“鸡肋”?
先来了解一下苏25攻击机的基本情况。苏25是苏联在1980年代中期定型并大量装备的一款攻击机,主要肩负对地打击和火力支援任务。时至今日,俄罗斯空天军仍装备着大量苏25。该机最大起飞重量约为17吨,装备了8个挂载点,最大载弹量达4.4吨。其实,在七八十年代,不仅苏联,许多国家都先后发展了各自的攻击机,如美国的A-10“雷电”、欧洲的“美洲虎”以及中国的强-5攻击机等,均为同类设计。不过进入2010年代后,随着技术进步和战术需求的变化,中国解放军已经全部退役了强-5攻击机,标志着传统攻击机的时代正在走向终结。
苏25与中国的渊源颇深。在1980年代,苏25成为解放军重点关注的防御对象,特别是对陆军装甲部队构成巨大威胁。1991年苏联解体后,苏25开始积极向中国推销,格鲁吉亚也拥有一条苏25生产线年代时甚至寄望中国能一次性购买多达100架。然而,事实证明中国并未采购这款机型。因为攻击机这一单一功能的机种,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战场的多样需求。90年代以后,战斗机正向多用途方向发展,像俄罗斯的苏30、美军的F-15E都具备较强的对地打击能力。同时,武装直升机如美国的AH-64阿帕奇、俄罗斯的米-28“夜枭”以及欧洲的虎式直升机,也在战场上大显身手。
如今,多用途战机与武装直升机的结合,能完成绝大多数传统攻击机的任务。更重要的是,随着大中型无人机的广泛应用,尤其是那些具备长航时、察打一体功能的无人机,它们在航程、滞空时间和挂载能力方面,已经在某些方面超越了传统攻击机。基于这种趋势,美国、中国以及欧洲诸国都没有再投入新一代专用攻击机的研发。例如美国A-10攻击机,已于2023年启动退役程序,预计到2030年将全部退出历史舞台,对地打击任务将转交给多用途战机、武装直升机和各类无人机承担。
根据公开报道,俄罗斯空天军现有将近200架苏25。由于俄罗斯军队在对地支援和火力打击手段上的短板,许多任务仍依赖苏25完成。最近发生的苏25误击事件,其实也并不令人意外。原因之一是苏25机型设计年代久远,雷达和航电设备极为落后;其次,作为攻击机,它在执行对地打击时需要高度集中,极易因注意力分散而导致误伤。
自2022年以来,俄罗斯空天军已经损失了包括苏35、苏34、苏30、苏25等多型战机。从战场表现来看,俄罗斯空天军未能有效掌控制空权,乌克兰空军则依旧能够频繁起飞迎战。更重要的是,乌克兰拥有较为完善的地面防空系统,包括“山毛榉”防空导弹、爱国者导弹等,极大威胁了俄罗斯战机的安全。攻击机和战斗轰炸机往往需要低空、低速飞行,这使其面对敌方战机和地面防空火力时风险极大。苏34和苏25被频繁击落,正是由于这一战术弱点。
在俄乌战场,双方都未能彻底掌握制空权,但均能对对方造成有效打击,这种势均力敌的状态堪称东欧地区的一种“优秀匹配”。相比之下,印度与巴基斯坦空军的态势则完全不同。至于俄罗斯武装力量的发展故事,还非常丰富,期待在未来的文章中与大家慢慢分享。